簡單地說,稅收風險是指在稅收征管工作中,對提高納稅遵從度、實現“依法征收、應收盡收”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的各種可能情況。下面是具體內容的介紹。
一、什么是稅收風險
簡單地說,稅收風險是指在稅收征管工作中,對提高納稅遵從度、實現“依法征收、應收盡收”目標產生負面影響的各種可能情況。稅收風險主要由三個方面形成:一是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法規、政策的規范性和普遍性之間的矛盾,造成法規或政策、特別是稅收法規和政策不能對每種情況進行明確規定,致使其存在一些缺陷或漏洞,形成法規層面的風險,可稱之為政策風險;二是由于稅務人員的執法能力、政策理解偏差、信息缺失,或者執法人員不作為以及內外勾結違法等等情況,造成執法層面的風險,稱之為執法風險;三是由于納稅人對政策認識不足、工作疏漏等情況造成無意不遵從,或納稅人利用自身信息優勢等不正當方式惡意不遵從,形成納稅遵從風險。
二、企業如何防范稅收風險
對于企業而言,以下幾類偷稅行為應重點防范:
1、私戶收款隱瞞收入
有許多企業為了避免繳納企業所得稅,將本應由公司賬戶收取的款項,轉由個人賬戶收款,不記入企業賬簿,在向稅務機關申報納稅時隱瞞相關收入,該類行為屬于不列、少列收入進行虛假納稅申報的偷稅行為。
2、未開票收入不入賬
無論是否開票,只要發生的銷售行為、確認銷售收入,均應當申報納稅。對于未開票銷售收入,如果公司未申報納稅,一旦經稅務機關查證屬實,則將認定其少列或不列收入,同樣屬于偷稅行為。
3、簽訂陰陽合同虛假申報
簽訂陰陽合同偷稅也經常發生在企業的身上。對于應稅交易,通過簽訂兩份合同,通過虛假的“陽合同”隱藏交易金額,向稅務部門申報逃避繳納稅款,屬于《稅收征收管理法》規定的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的偷稅行為。
三、企業稅收風險的形成原因
(一) 稅收行政執法不規范以及稅收政策多變性導致的風險
由于我國目前稅務行政執法主體多元,主要包括海關、財政、國稅、地稅等多個政府部門,各部門之間在稅務行政執法上常常重疊;
另外,法律、法規、規章中賦予行政機關過多的自由裁量權,納稅人即使具有較為充分的理由,稅務機關也可以利用“稅法解釋權歸稅務機關”輕易加以否定,從而使納稅人的稅務風險大大增加。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變革時期,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,稅務法規變化過快,朝令夕改,稅收政策的變化比較頻繁、不夠穩定,加之信息傳輸渠道不暢通,難以讓納稅人及時準確掌握。如果企業不及時跟進調整自己的涉稅業務,就會使自己的納稅行為由合法轉變為不合法,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。
(二) 企業辦稅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導致的風險
企業在日常的經營活動中,由于辦稅人員自身業務素質的限制,對于稅法的全面認識與運用及對有關稅收法規的精神把握不準,雖然主觀上沒有偷稅的愿望,但在納稅行為上沒有按照有關稅收規定去操作,或者在表面上、局部上符合規定,而在實質上、整體上沒有按照有關稅收規定去操作造成事實上的偷稅、逃稅,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。
(三) 現行按收入計劃任務征稅的稅收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
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稅務機關依法征稅,但按收入計劃任務征稅的稅收管理體制卻與此相矛盾。由于受財政支出剛性增長的制約,我國稅收收入計劃任務的制定缺乏靈活性,可調整余地較小,不能隨經濟情況的變化而進行大幅度調整,稅收收入計劃任務只能升不能降。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下,上級又往往把稅收收入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衡量、考核地方和基層政績、實施獎懲的主要依據之一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的地方為了爭當先進,體現政績,而相互攀比,盲目趕超,深挖狠收,甚至“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”,弄虛作假,摻水拔高,搞“泡沫稅收”,由此動搖了稅收的根基,給稅收帶來不可估量的風險。
四、個人如何防范稅收風險
對于個人而言,要嚴防以下高危行為,避免引發偷稅風險:
1、股權轉讓不申報、虛假申報
根據《個人所得稅法》的規定,如果發生個人股權轉讓行為,轉讓者應就其股權轉讓所得,按“財產轉讓所得”在規定期限內進行個人所得稅納稅申報,并足額繳納個人所得稅。如果在股權轉讓時,轉讓者不進行納稅申報或進行虛假納稅申報,逃避繳納稅款,將構成偷稅受到稅務行政處理處罰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。
2、陰陽合同隱匿收入
范冰冰稅案、鄭爽偷稅新聞使“陰陽合同”偷稅的行為為公眾所熟知。包括影視明星在內的高收入群體,常有獲得高額勞務報酬的情況,由于合同金額較大,因而需要承擔較高的稅負。采用“陰陽合同”掩飾真實交易金額,可以將部分收入隱藏,從而逃避繳納稅款。但實際上,稅務部門對于真實交易信息并非不能掌握,如果能夠獲取銀行賬戶流水信息,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戳穿虛假的合同金額。
3、編造虛假交易套現發薪
通過編造虛假交易偷逃個稅,也是個稅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。例如,為達到少繳個人所得稅的目的,有的企業和服務類公司(如勞務公司、派遣公司)簽訂合同虛構交易,以表面購買某種服務為掩護,將要付給高管、員工的工資薪金轉移至服務類公司,再由服務類公司套現給企業高管和員工,一旦被稅局查處,將面臨補繳稅款、滯納金處理和罰款處罰。